Skip to content

士師記8章

基甸的失敗

雖然基甸被揀選為士師,表面上很成功,為以色列人趕走外敵,制服米甸人,但他的生命卻是失敗。

一. 勝了米甸,卻勝不了心中黑暗 (v.1-21)

我們要謹慎,不要勝了很多環境、外在戰場,卻在心思戰場上敗陣。人都傾向看外在的事,以為在社會上、人生上活得成功,有成就便代表我們很好,但神並不是這樣看。即使活得不錯,有很高的學歷、薪水,住很漂亮的房子,有很好的成績、物質享受,在人看來是成功,但可能在神看卻是一塌糊塗,活得很失敗。因此我們怎樣看自己的人生呢? 並不是單看外在,像基甸在這場戰役是大大得勝,很有勇力、毅力地抓了米甸的王,甚至讓米甸不能再抬頭去攪擾以色列人,帶來國中太平四十年,但他的生命在神面前卻是失敗,他勝了米甸,卻勝不了心中的黑暗。在這追殺米甸軍隊的過程中,他生命的黑暗便暴露出來。我們會否也是這樣,不住取得社會的成就和人眼中的成功,但在這過程中,卻暴露了我們生命中很多的黑暗,可能與基甸一樣,也傷了很多人,破壞了很多關係,顯露了很多自己的狂莽、自卑的扭曲。上一章基甸請以法蓮人來一齊攻擊米甸人,以法蓮人說基甸沒有找他們一起與米甸人爭戰便大大爭吵,基甸在此平息了他們的憤怒,他對以法蓮人這麼有情商,但對著疏割和毘努伊勒人就如此沒有情商,為甚麼基甸如此不整合?其實以法蓮人也有冒犯他,但對著以法蓮人基甸不敢發怒,因為以法蓮人比他更大,是一個大族,基甸在他們面前感自卑,自卑的人對著強勢的人、勝不過的人便會取悅他們,但對著弱勢的人(疏割、毘努伊勒),當自己得勢時便不能放過他們,這是由於自卑造成的扭曲。

疏割人譏哨基甸仍未抓到西巴和撒慕拿,反問為甚麼要給他們餅?因著疏割人的譏哨和拒絕,基甸記在心上,說 :「耶和華將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之後,我就用野地的荊條和枳棘打傷你們」。」」(v.7)這像當別人看不起我們時,我們便會說:「等我將來出人頭地時,便讓你看我有多威風」,就是這種心態。我們會否也一樣? 在看不起自己的人面前,想贏回別人的尊重,想在別人面前顯威風,這是因著自卑造成想用不同的方式贏回別人的尊重。「他向毘努伊勒人說:「我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我必拆毀這樓。」」(v.9)毘努伊勒人也是這樣看不起他,他的心態就是將來成功時,便要讓你好看,這是因著自我價值感低。基甸不明白第一誡,神是我們的價值感,如果我們不確定自我價值感,便會活在自卑和驕傲之間的搖擺中。無論是自卑或驕傲,都是因著不確定自己的價值,都是需要別人去賦予自己價值,在這追求的過程中,便會產生很多扭曲的行為,對著強勢的人會去取悅、奉承人,對著弱勢的人便得勢不饒人。「基甸就由挪巴和約比哈東邊,從住帳棚人的路上去,殺敗了米甸人的軍兵,因為他們坦然無懼。」(v.11)米甸人坦然無懼,因為以為已脫險,以致沒防備,基甸便追上他們,殺敗他們,抓了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逃跑;基甸追趕他們,捉住米甸的二王西巴和撒慕拿,驚散全軍。」」(v.12) 基甸他們終於獲得成功,勝了米甸,卻勝不了心中的黑暗。基甸抓了兩個王不是立刻去處理他們,而是急著去報仇,要立刻去疏割和毘努伊勒讓他們看見自己的成功,並且要取回別人對自己的尊重,按照自己當天所說的做在他們身上,因此便盡情報復。河東迦得支派是他的同胞兄弟,他但卻不能放過。基甸有得勝的能力,卻沒有身量來放過別人,沒有身量用恩慈待人,如果他只是回去告訴對方已得勝,但能免了他們過去的冒犯,這樣其實能獲得更大的尊重。如果我們有復仇的心,會越來越嚴重,身量會越來越窄,可能一開始只是很大件事才記恨,後來會變得一點小事也記在心裏,因此報復性的行為會越來越兇狠,例如基甸面對毘努伊勒的人,不單拆城樓,還殺了那城的人。

基甸勝不了心中的黑暗,是因著沒有繼續與神互動。一開始神呼召他時,他已是自卑、自憐,裏面充滿問題,神不住地建立他,但當他得勝時,他並沒有將榮耀歸給神。上一章他去米甸軍營聽到得勝的確據便立刻敬拜神,但今天真的得勝,卻在忙自己心思裏的黑暗,如果他真的轉向敬拜神,與神連結,便會怒氣全消。我們要注意,我們要常常轉向神,否則我們便會陷在自己的問題上,如果我們立刻轉向神,便能走神的路,即使當下很憤怒,但當轉向神,便知如何結生命樹的果子,否則我們持續在自己的怒氣中時,便會有很多的恨和苦毒,便會破壞關係,即使不表現出來,但心所想的神已算計,裏面對人的怒氣其實已在「殺人」(第六誡),不只基甸殺了很多人,其實我們也「殺」了很多人。我們不要不去對付心中的戰場,只注重外在的戰場,最重要的戰場是在我們心裏面。在還未得勝時,基甸不住地抓住神,求印證,但得勝了卻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自由奔放,這便是我們的寫照。當失去了與神之間的互動,生命的黑暗便會不住地暴露出來。在權勢下,優點和缺點也會加倍被放大。成功會讓我們生命中好的部分和不好的部分被倍增地突顯出來,包括在屬靈的高位上,也會將我們生命很多的問題突然出來。

第18至21節基甸處理兩個王,「基甸說:「他們是我同母的弟兄,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你們從前若存留他們的性命,我如今就不殺你們了。」」(v.19) 基甸向仇敵還可以談條件,反而對著自己的同胞沒有條件可談,基甸的生命很扭曲。基甸叫自己的長子殺兩個王,代表甚麼? 對於那兩個王來說,不想基甸兒子殺他們,是因著很羞辱。如果基甸是普通人叫兒子殺敵是很奇怪,但如果基甸是一個王,叫王子起來殺敵便是兩回事。其實基甸知道自己的位份很大,因此他說自己不願作王是很虛假的。「基甸就起來,殺了西巴和撒慕拿,奪獲他們駱駝項上戴的月牙圈」(v.26) 駱駝項上戴的月牙圈是王的象徵,基甸殺了敵軍的王,並取王的象徵,代表他已將自己放在王的身量上,他其實是想作王,他一得權、得勢,便想作王,只是他沒有表現出來。

二. 拒絕作王,卻沒有領人以神為王 (v.22-35)

「以色列人對基甸說:「你既救我們脫離米甸人的手,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v.22)以色列人看見基甸帶領他們得勝了,並且他也是士師,以色列人便擁戴他作王。「基甸說:「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v.23)基甸只是表面的屬靈,表面的謙卑,內裏其實並不認同「耶和華管理你們」,他做了一個以弗得去控制以色列人,當時在以色列中是有會幕的,如果基甸心裏真的認同「耶和華管理你們」,他應該帶領以色列人恢復敬拜,讓大家一齊去示羅敬拜神,但他卻叫所有人將從仇敵身上奪的耳環給他,其實這是王才能享有的特權,就是將戰利品歸王。基甸表面上不管理百姓,但另一方面卻這樣做,因此大家都以他為王,但他卻沒有好好地去運用這人願意跟隨他的權柄來帶領以色列人以神作王,因此他所說的是十分虛假。基甸運用他的影響力叫人離開神,而不是讓人來跟隨神。神讓他作士師,其實他應該起來作領袖帶領以色列人歸向神,但現在他胡亂運用權柄,卻又不敢向以色人明說管理他們,因為他曾與神互動,他知道有神,因此便表面敬虔,做給神看,但實際卻離間了以色列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基甸所要出來的金耳環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此外還有米甸王所戴的月環、耳墜,和所穿的紫色衣服,並駱駝項上的金鍊子。」(v.26)基甸所得的是二十公斤的金,其實他是造了一個金像出來,像造金牛犢一樣。基甸是要異邦王的王權象徵,因此他是想作王,但又因著出於自卑而假謙虛,因此他便造一個以弗得,立在自己住的地方,來掌控百姓,讓百姓不離開自己。自卑的人也會很掌控,用自己的方式轄制人來取得安全感,從此可見基甸很需要從人而來的被肯定和安全感。「基甸以此製造了一個以弗得,設立在本城俄弗拉。後來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網羅。」(v.27)基甸只帶領以色列人勝過米甸人,但在敬拜偶像的事情上,他沒有帶領以色列人得勝,全部人都因著他陷在網羅中。明明神帶領他們在這戰役上得勝,但他們仍然沒有跟從神,這是極大的失敗,這是基甸的失敗。底波拉很擁抱神,唱歌頌讚神,但基甸卻帶人更加地離開神。

第26至35節是基甸的總結,「這樣,米甸人被以色列人制伏了,不敢再抬頭。基甸還在的日子,國中太平四十年。」(v.28)因著基甸的勇力,國中太平四十年,沒有外邦再來入侵,這只是戰事上的太平,並不是屬靈的太平,黑暗權勢仍在以色列國中,在以色列人的心中,在基甸的心中。在這四十年中,基甸像一個王不住地膨脹自己。「約阿施的兒子耶路‧巴力回去,住在自己家裡。」(v.29)這裏記載耶路巴力其實是很諷刺,耶路巴力是說基甸拆了父家的巴力祭壇,與巴力來爭鬥,基甸應該繼續勝過所有的偶像,但他並沒有,反而設立了偶像以弗得,讓以色列人行邪淫﹐因此是十分諷刺。29節不是記載基甸而是記載耶路巴力,代表基甸已從一個好的起頭中滑落了,諷刺他的生命現在只得這銜頭,而生命完全地背道而馳,「他的妾住在示劍,也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基甸與他起名叫亞比米勒。」(v.31)亞比米勒的意思是「我父親是王」,從這可見基甸膨脹自己,放縱情慾,過著王一般的生活。「基甸死後,以色列人又去隨從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為他們的神。」(v.33)基甸這耶路巴力沒有發揮任何的影響力,他死後所有人又繼續地拜巴力,行邪淫,因此基甸十分失敗,在這國中太平四十年裏,並沒有帶領以色列人以為王,他表面拒絕作王,但其實像一個王一樣帶領以色列人走在錯誤的方向上。「以色列人不記念耶和華─他們的 神,就是拯救他們脫離四圍仇敵之手的,」(v.34)這結局十分感嘆、遺憾,以色列人沒有紀念神,沒有紀念神拯救他們脫離仇敵之手。「也不照著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們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v.35) 基甸死後,他的家族並沒有得著恩惠,這是一場空,是因著基甸在生命戰場上的失敗,基甸靠著神勝過米甸,這是神的作為,但人要為自己生命的戰場負責。

我們看完基甸的問題,有沒有檢視自己生命的戰場有否得勝? 還是我們仍像基甸一樣,只活在外在的成功算,我們裏面充滿的是生命樹的果子,還是分別善惡樹的果子? 如果我們不對付生命裏的自卑和價值感的問題,我們自己或自己的家也得不著恩惠,因此我們要謹慎。

 

■【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