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詩篇137篇

在遭難中仍認定神

這首詩篇可以說是哀歌,也可以說是咒詛詩,因為在裏面有悲哀也有咒詛。上一篇說要稱頌神,神的慈愛永遠存,今篇已進入了另一個場境,背景是南國被擄後的一首歌,是在國破家亡後以色列人的心聲。以色列人親眼目睹自己的同胞被屠殺,去到被擄之地不住地被奴役、欺壓、嘲笑、玩弄,心情實在是不好受,在這樣的境況下還會相信有神的存在嗎? 如果有一個很大的災禍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可能也會質疑到底有沒有神。但寫這首詩的人即使在一個遭難的情境下仍然認定神,相信他是南國中少有的敬虔人,甚至可能是在聖殿裏歌唱敬拜的人或利未人。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國中真實敬拜神的利未人,看著南國不住被先知警告,有時復興,但有時卻追隨偶像,離棄神,面對審判越來越近,直到真的發生了,所有人都被擄,包括自己也在其中,如果是我們,會否覺得憤憤不平? 覺得明明自己一直持守正直,沒有與人同流合污,為何遭難時自己也有份呢? 一個敬虔的人會順服神的安排,也看見這不是個人的事,是整個民族與神之間的關係,自己也是息息相關。因此這詩人心裏沒有憤憤不平,他心裏對神沒懷疑,在遭難中仍認定神,對神不放棄。這詩篇告訴我們,即使遇到難處和痛苦,仍可選擇堅定地相信、跟隨神,而排抱怨,覺得不公平,苦難是神在我們生命中作工的好時機。

一. 受苦仍敬畏神 (v.1-4)

這首詩雖然看似很痛苦,但也有種優美的感覺。「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v.1) 「我們」是指以色列人,他們回想耶路撒冷是多麼的美麗,現在卻在巴比倫的河邊,回想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景象,回想自己的家和家人便哭了。巴比倫的河多是人工造出來的運河,他們可能在那裏被奴役鑿運河,如同在埃及被奴役造磚。「我們把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v.2)他們被擄的時候把琴帶出來,因此他們可能就是聖殿中的樂手,很寶貴這琴,視這為珍貴的財產,這琴像代表著他們與神之間的關係。這琴這麼珍貴,為甚麼現在把它掛在樹上?因為決定不用,「因為在那裡,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v.3)可能巴比倫王知道他們是在聖殿裏敬拜的人,得知他們獻祭給神其中一個儀式是歌唱(不像他們向偶像只獻食物),便要他們唱一首錫安歌來娛樂一下,想要看看這歌唱儀式是怎樣。但詩人他們覺得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敬拜神的歌怎麼可以用來作樂呢?因此他們情願不再唱,不再用這把琴,便把琴掛在柳樹上,代表他們雖然受苦,仍選擇敬畏神,不會因著受苦便覺得神不再值得他們珍惜和敬畏,他們在擄掠他們的人面前活出敬畏神的態度。有時候我們曾因著在同事面前謝飯禱告而被嘲笑,便從此不再在同事面前謝飯禱告,選擇放棄敬畏神的態度,但反觀詩人即使被嘲諷,仍然選擇敬畏神。我們會否在受壓、受苦、被嘲笑的環境下仍活出一個敬畏神的態度呢? 會否被別人嘲笑便從此收起基督徒的身份呢? 詩人面對受壓,情願把琴掛在柳樹上,我們不要稍有艱難便放棄敬畏神的態度,甚至對神發脾氣,詩人他們國破家亡,在一個極大的痛苦中,仍然去敬畏神,證明他們對神的關係是很真實的。

二. 不忘記神的城 (v.5-6)

他們來到外邦,與耶路撒冷距離甚遠,但並沒有忘記故土,甚至先知預言七十年後才能歸回故土,可能自己那時候已不在了,也不會因此覺得這樣便好好地活在當下,融入當地的生活便算了。「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v.5-6)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忘記耶路撒冷,不會忘記有關神的一切,不會忘記神給的應許之地,不會忘記神的應許,如果他們要忘記耶路撒冷,情願右手忘記技巧,代表如果可以選擇,情願右手不能再彈琴,失去能力,也不選擇忘記耶路撒冷;如果要忘記耶路撒冷,情願自己不能再發聲。他們要將耶路撒冷放在生命中很重要的位置,耶路撒冷在他們的喜樂之上,代表將有關神的事放在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過於自己的喜樂和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情願沒有一切,或忘記一切,也不要忘記有關神的事和應許。今天我們能這樣說嗎? “我情願失去金錢,也不要忘記神的真理。”“我情願失去一些世界認為很重要的東西,也不要忘記神國的事。”“我要看神國的事過於我所喜樂的”。詩人他們說這番話不是在順境中,而是在逆境中,這是他們對神的愛,是很真實的。也代表他們不會被巴比倫同化,因此不會忘記神的城,如果會忘記,如果不謹記著真理,便會很易被巴比倫文化同化,因此身處巴比倫的他們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記神的城、神的應許、關於神的事,即使讓自己最喜樂的事也不能代替神。詩人即使被擄到巴比倫,但為自己定好了重心,就是在被擄之地不忘記耶路撒冷,他們要這樣地活下去。我們的生活有定好重心嗎? 我們的重心是神嗎?

三. 仰望神的公義 (v.7-9)

「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耶和華啊,求你記念這仇!」(v.7)這段說他們的仇敵怎樣待他們,包括以東,在俄巴底亞書便記載了以東人怎樣向以色列人落井下石,不但不幫助他們,還幫助仇敵去擄掠,幸災樂禍,想以色列人死。雖然詩人他們遭難,但他們仍相信神是公義的,他們不會因著被擄便放棄向神禱告、不再相信神會施行公義,他們在仰望神的公義,渴望得到正義的伸張。但他們不是自己去報仇,而是呼求神為他們伸張公義,「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啊(城:原文是女子),報復你像你待我們的,那人便為有福!」(v.8)他們相信先知耶利米的話,因此說「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他們相信以東、巴比倫一定會被滅,這些事一定會發生。他們重申堅定神所發出的預言,他們照著神為這些國家所定的結局來宣告。「報復你像你待我們的,那人便為有福!」,代表他們知道神一定會興起一個仇敵去滅巴比倫,不是他們自己去滅巴比倫,他們知道巴比倫今天怎樣毀滅猶大國,同樣也會這樣被毀滅,「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v.9)他們親眼看著自己的嬰孩被巴比倫人摔死在石上,是十分地痛苦的,他們相信巴比倫用這方式毀滅他們的下一代,在神的公義下他們也會如此經歷。那年代的以色列人渴望得著的正義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你怎樣待我,我便求神怎樣待你。最後波斯興起,滅了巴比倫,他們也是異族的戰爭中被殘酷地對待。

這詩篇讓我們看見在遭難中認定神是不容易,但是是可以的,反而這樣會幫助我們在苦難中定好生活的中心,為神而活。縱然在被擄之地,仍然選擇敬畏神、仰望神、認定神,這是可以的。今天我們所遭還的艱難比不上他們國破家亡的痛,因此我們是可以在艱難中(可能是經濟壓力、家庭張力、健康問題等)去認定神,幫助我們反而有力量去面對、勝過艱難。

 

■【內容經編輯組摘錄整理成文】